人物生平
挖掘唐陵
温韬是京兆华原人,少年时就落草为寇,后割据华原,并投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被任命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李茂贞又改华原县为耀州,拜温韬为刺史。
天复二年(902年),朱温(朱全忠)西征李茂贞,温韬向朱温投降。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温韬聚众嵯峨山,大掠关中,并将唐十八陵全部盗掘。只有乾陵因风雨阻碍而未被盗掘。他大肆偷窃陪葬的金银珠宝,并在昭陵墓室取出了前朝的图书以及钟繇、王羲之的真迹,“笔迹如新”,遂将其流传世间。此举在五代时期震撼很大,后周太祖郭威就鉴于温韬之祸而于临终时下令陵墓从简。
自岐归梁
乾化元年(911年,天复十一年),温韬又为岐王李茂贞招降,并被其收为义子。李茂贞改美原县为鼎州,在此设置“义胜军”,让温韬充当首任义胜军节度使,并派他率邠、岐的兵力进攻长安。三月,温韬在车度被后梁感化节度使康怀贞(康怀英)、忠武节度使牛存节击退。
贞明元年(915年)十二月,温韬(李彦韬)察觉李茂贞势力衰微,便以耀、鼎二州来降后梁。后梁末帝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军为静胜军,恢复他的温姓,赐名昭图,仍为当地节度使。
贞明六年(920年)六月,后梁末帝命温韬等随泰宁节度使刘鄩进攻同州,讨伐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晋王李存勖发兵援助朱友谦,同时河中兵趁虚袭击崇州。温韬恐惧,后梁末帝指使供奉官窦维劝温韬说:“公所有者华原、美原两县耳,虽名节度使,实一镇将,比之雄藩,岂可同日语也,公有意欲之乎?”温韬同意,并按窦维的指点上表请求移镇。由于温韬与宠臣赵岩关系素来很好,所以在翌年正月被移到了重镇许昌,任匡国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尉、平章事。
归顺后唐
龙德三年(923年,后唐同光元年)十月,李存勖入开封,后梁亡。赵岩逃到许昌投奔温韬,以为温韬与自己关系好,可以保命,温韬却斩了他并献给李存勖,恢复温韬之名。
十一月,温韬到开封朝见李存勖,受到李存勖厚待,获赐姓名李绍冲,这是他通过伶人景进贿赂刘皇后的结果。十天后,温韬返回许昌,后唐重臣郭崇韬说:“国家为唐雪耻,温韬发唐山陵殆遍,其罪与朱温相埒耳,何得复居方镇,天下义士其谓我何!”李存勖说:“入汴之初,已赦其罪。”因此允许温韬返回许昌。时人评论道:“庄宗皇帝为唐雪耻,号为中兴,而温韬毁发诸帝寝陵,宣加大辟,而赐国姓,付节旄,由是知中兴之说谬矣。”
遭到清算
天成元年(926年,后唐同光四年)四月,李嗣源入洛阳,由李绍真(霍彦威)主持政务,李绍真将温韬与段凝两个跟自己有仇的后梁降臣逮捕入狱,准备杀了他们。安重诲对李绍真说:“温、段罪恶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内难,冀安万国,岂专为公报仇邪!”李绍真被说服,未能下手。李嗣源遂命温韬、段凝恢复本名,放归田里。
天成二年(927年)七月,李嗣源下令将段凝流放辽州,温韬流放德州。
天成三年(928年)九月二十三日,李嗣源下诏称温韬“生为黔首,起自绿林,依凭中夏干戈,劫盗本朝陵寝”,且被流放后口出怨言,罪不可赦,遂将他赐死于配所(同时被下令赐死的还有段凝、陶玘、石知讷、聂屿)。
历史评价
- 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后唐重臣郭崇韬 评)
- 温(韬)、段(凝)罪恶,负于梁室,众所知矣。(后唐大臣安重诲 评)
- 德州流人温韬,生为黔首,起自绿林,依凭中夏干戈,劫盗本朝陵寝……自抵刑章,各行窜逐,都无省过,但出怨词。在朕意难欲含宏,於物论固难容舍。(后唐明宗《诛温韬等诏》 评)
- 温韬凶恶。(五代至北宋文学家孙光宪 评)
- 发唐陵者,温韬也。恶复诛臻,天道昭昭矣。(南宋学者王应麟 评)
- (温韬是)以政治投机为能事的军阀。(考古专家王学理 评)
- 温韬一生,为匪为患,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尤其是肆无忌惮地盗掘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的唐陵珍藏,使他成为国家民族的千古罪人。(《陕西通史》 评)
- 温韬盗掘皇陵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殡葬社会学》 评)
人物争议
温韬是五代时期极具争议的人物,其争议主要围绕盗掘唐代帝陵的行为和在乱世中的政治投机。
关于温韬盗掘唐代帝陵,多部史籍均有记载。温韬在担任耀州节度使的七年间,利用职务之便,盗掘了其辖区内的唐代帝陵。据《旧五代史》记载,他“取所藏金宝”,其中,昭陵因依山而建,地势险固,修建牢固,藏有“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也被其发掘。《新五代史》则记述得更为详细,称温韬进入昭陵后,看到宫殿修得又大又豪华,简直跟人间的皇宫一样,并将其中收藏的钟繇、王羲之书法真迹等尽数取走,导致这些珍宝流散于民间。《资治通鉴》亦称,温韬几乎全都分发出去了。《江南余载》还引述曾跟随温韬的人所言,称在昭陵中发现的“《兰亭》也同样包括在内”。史料普遍记载,仅有乾陵因风雨大作而未能被其发掘。
然而,后世学者对温韬盗陵的规模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根据温韬的实际管辖范围分析,认为他不可能盗掘所有唐陵。例如,位于蒲城县的四座唐陵似乎就不在其管辖范围内。因此有观点推断,《新五代史》所称的十七座唐陵被盗(唯乾陵幸免)的说法缺乏说服力,温韬实际盗掘的陵墓数量应少于十七座。
历史遗迹
温韬寨是温韬据以为乱之所。《资治通鉴》载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嵯峨山”。历代地方志则明确了温韬寨的具体地点。明代嘉靖年间的《泾阳县志》记载“温韬寨在县西北□十里即百顷原上”,清代康熙九年、乾隆四十三年、宣统三年等编修的《泾阳县志》均记载了“温韬寨在百顷原”。
人际关系
儿子
- 温延濬,温韬长子,后唐清泰年间任泥水关使,与两位弟弟居住在许州。后晋天福初年,投奔张从宾,但引发张从宾担忧而被斩杀。
- 温延沼,温韬次子,任职父牙帐都校,与兄长、弟弟住在许州。天福初年被张从宾斩杀。
- 温延袤,温韬第三子,任职邓州指挥使,与两位兄长生活在许州,后一同前往河阳依附张从宾而被杀。
外甥
- 郑玄素,京兆人,为避祸迁居鹤鸣峰下,后又隐居于青牛谷长达四十年。温韬去世后,他获得了温韬曾从昭陵取得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法帖。
史料索引
- 《旧五代史 卷七十三(唐书) 列传二十五》
- 《新五代史 卷四十 杂传第二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