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烛火照史途
烛火照史途
2025/07/20 14:19

东北,这片我国既富饶又迷人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创造出的辉煌文化,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回味渤海国的那些悠悠岁月。

靺鞨,是东北那边一个老早以前的民族。时间一晃就到了隋朝末年唐朝初年,好多小的靺鞨部落开始聚在一块儿,慢慢形成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这两个大部落联盟。

这时候,高句丽这个来自东北的势力正强大着呢,连隋朝的百万大军都没能打败它,反倒是隋朝自己先乱了套。粟末靺鞨没办法,只好先忍气吞声,暂时向高句丽低头认输。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高句丽把像靺鞨这样的被打败的民族赶到前线去冒险送死。到了公元668年,也就是唐高宗在位的总章元年,唐军做好了十足的准备,终于打下了平壤,结束了高句丽的统治。然后,他们把粟末靺鞨族安排到了营州,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

营州之乱

武则天皇帝的万岁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初,那些投靠了大唐契丹部落遇到了大饥荒,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衣服也没得穿。营州的都督赵文翙,他是那里管军事和政务的最大官员,可他不但不开仓放粮救人,反而把契丹各部落的首领当奴隶一样看待,随便欺负他们。

赵文翙的做法惹恼了契丹的松漠都督李尽忠,于是李尽忠在六月带兵攻占了营州,并杀了赵文翙。这事儿对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来说是个大好事,他们的头领大祚荣立刻带着大家往东边撤。为了分而治之,唐朝对契丹采取了强硬手段,但对靺鞨等部落则想招安。不过,靺鞨白山部的头领乞四北羽不买账,结果被追来的唐将李锴固给杀了。大祚荣在天门岭跟唐军打了一仗,唐军大败,李锴固勉强逃生。就这样,大祚荣带着自己的人马在东牟山(现在的吉林省那儿)建起了城墙,安了家。

正式建国,称雄东北亚

祚荣勇猛无比,擅长打仗,周边的靺鞨部落和那些不愿投降唐朝的高句丽散兵游勇都跑来投靠他。他的地盘慢慢扩大到两千多里,手下人口有十多万,精兵也有好几万,成了东北的一霸。到了武则天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698年,他自称振国王。那时候,契丹、奚等族反叛,道路不通,武则天也拿他们没办法。大祚荣呢,北边靠着突厥,西边跟契丹和睦相处,南边跟新罗对着干,就这样,他在东北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

唐朝对待各民族的政策是尊重他们的部落和生活习俗。因此,在唐中宗当上皇帝后,就派了使者去劝说大祚荣归顺。大祚荣考虑了一番后,同意归顺,还让自己的儿子去朝廷拜见。唐朝在他管辖的地方设了个羁縻州,并且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还让他做了忽汗州都督,管理那个羁縻州。同时,大祚荣也不再使用振国的称号,而是自称渤海。

开疆拓土,继往开来

唐玄宗在719年,也就是开元七年时,大祚荣去世了,然后由他的大儿子大武艺接了班。一开始,两边都挺和睦的,但到了726年,开元十四年,出了一档子事儿,这之后两边就不再那么和睦了。

故事是这样的,渤海北边的黑水靺鞨也很崇拜大唐,就派使者去朝见。唐玄宗知道了,就设了个黑水州管他们,还派了个长史去守着。可大武艺不乐意了,他说以前黑水靺鞨干啥都得先告诉自己一声,现在因为有了渤海国,他们就直接跟唐朝搭上线了。这不,没打招呼就跟唐朝好上了,肯定是想联手对付渤海。所以,大武艺就让他的弟弟大门艺和舅舅任雅带兵去打黑水靺鞨。

大门艺是大祚荣送到唐朝去做侍从的儿子,直到开元初年他才回到渤海国。他跟他哥哥说:“你看,黑水部都已经归顺唐朝了,咱们要是无缘无故去攻打他们,那就是跟唐朝作对。现在唐朝那么强大,咱们要是惹恼了他们,那肯定得完蛋。想当年,高句丽那么厉害,有三十万大军呢,还不是被唐军给打败了。现在咱们渤海,哪里比得上那时候的高句丽啊。”

唐朝这么做是想帮黑水靺鞨,同时给渤海点颜色瞧瞧。大武艺心里明白得很,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硬是让大门艺出兵。大军都快到边境了,大门艺还在不停地劝,可他哥就是不听。大武艺干脆让堂哥大壹夏代替大门艺带兵,还召大门艺回渤海,打算除掉他。大门艺可不笨,早就察觉到了,干脆直接跑到大唐去了。

大武艺当上国王后,继续把渤海国的规矩制度弄得更周全,他还给自己定了个年号叫“任安”,不过跟唐朝打交道时,还是会用唐朝的年号。他接着大祚荣的路子往外扩张,北边跟黑水靺鞨干架,南边攻打新罗,西边跟契丹结盟,东边跟日本友好往来。到了开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732年,大武艺派手下攻打登州,刺史韦俊不幸被杀。唐朝听到消息后,立马派大门艺带着幽州的兵马去讨伐,还叫上新罗从南边一起夹击渤海军。可惜啊,因为天气太糟糕,好多士兵还没打仗就先病倒或者冻死了,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仗打完了,可大武艺心里还是特别恨他的兄弟大门艺,就派刺客去洛阳想杀掉大门艺。但大门艺也不是好惹的,刺客没成功。那些渤海来的刺客被唐朝河南的官员抓住,全给处死了。

经过这件事情,唐玄宗非常生气,打算出兵攻打。但大武艺看情况不妙,就主动提出讲和。因为渤海地理位置关键,在东北亚地区很重要,所以唐朝决定对渤海采取安抚政策。

公元737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大武艺去世了,他当了十八年国王,被追封为武王。

渤海全盛时代来临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大武艺去世后,因为他的嫡长子大都利行已经先他一步离世了,所以嫡次子大钦茂就接了他的班。唐朝知道了这事儿,就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还让他当了左骁卫大将军和忽汗州都督。

大钦茂和他老爸不一样,不再动不动就跟唐朝动手,而是对唐朝特别恭敬。他主动和周围的国家交朋友,尤其是和唐朝关系紧密。渤海国经过两代人的打拼,到大钦茂接手时,地盘大了,人也多了,大家都想过安稳日子。大钦茂明白,不能再靠打仗来管国家了,得改变方法,重视文化和教育。他从中原引进汉族的文化,让儒家思想在渤海国火了起来。他还改进了渤海国的政治制度,照着唐朝的样子,设了三省六部这些机构,地方上也建了府、州、县这些政府单位,让国家管理得更好了。同时,他也积极搞外贸,发展经济。在大钦茂的带领下,渤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突飞猛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光。

大钦茂对唐朝特别恭敬顺从,而且在他治理下,渤海国内安定,经济繁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了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唐代宗颁发诏书,正式承认渤海为国,并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还让他兼任司空一职。

公元793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九年,大钦茂逝世了,人们给了他“文王”这个称号。他一共当了五十六年的国王,是渤海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二十年动乱

大钦茂的儿子大宏临比他还早走了一步,而他的另一个儿子大贞斡当时还在长安。这样一来,大钦茂的堂弟大元义就接了班。但好景不长,大元义因为太过凶狠残暴,只做了几个月的王就被政变推翻了。

从那以后,国家局势一直不太平,国王换了一个又一个。大华屿、大嵩璘、大元瑜、大言义、大明忠这些国王一个接一个地上台。他们有的做了几年国王,有的连一年都没撑到。这样一来,渤海国经历了二十年的大乱子,国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渤海中兴,海东盛国

公元818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渤海国的国王大明忠离世了,随后大仁秀接手了王位。大仁秀是大祚荣弟弟大野勃的后代,从这以后,渤海国的王位就从大祚荣这一脉传到了大野勃这一脉。这其实是渤海国内部争斗后的一个结果。

大仁秀把汉家的经典书籍读得很透,他首先让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用这个思想来加强统治集团之间的联系。同时,他又一次明确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的规定。这样一来,统治集团里为了王位争来抢去的事情终于停止了。

摆平了权力斗争后,大仁秀开始专心治理国家。他动手除掉积习已久的弊病,整顿官员队伍,提拔有才能的人,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渤海管理层,给国家带来了新活力。这样一来,他赢得了很多普通百姓和中层人士的支持。另外,他还在大钦茂的基础上对官职和军制进行了改革,让社会经济更上一层楼。

公元819年的时候,新罗因为老跟渤海国不对付,国内闹起了饥荒,随后农民起义就一波接一波地来了。大仁秀瞅准这个时机,发兵攻打新罗,把新罗逼得只能退到大同江那边防守。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新罗为了挡住渤海势力的南侵,沿着大同江建造了一条约三百里长的城墙来作为防线。

就在那会儿,唐王朝被一堆藩镇割据的事儿搅得头昏脑涨,根本顾不上好好管渤海那边。于是,他们出兵往北,把黑水靺鞨给打服了,之前大武艺、大钦茂时代那些名义上归顺但心里头还想着独立的黑水靺鞨部落,这回算是真被收服了。这么一来,渤海的地盘扩大到了五千里,算是达到了它地盘最大的时候。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在外交上,大仁秀很努力地和唐朝维持紧密的附属关系,给渤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他还加强了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交流,让渤海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大仁秀把渤海整个地方重新分了区,就连新打下来的地方也都划进了新的行政区里,这样做让他的权力管得更广了。

在大仁秀的辛勤努力下,渤海国迎来了复兴。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步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真正担得起“海东盛国”的美誉。

唐朝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831年,大仁秀离世了,他一共当了十三年国王。唐朝皇帝给了他一个谥号,叫做“宣”。

末世余韵

大仁秀的大儿子大新德在父亲之前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孙子大彝震继承了王位。大彝震当王的时候,接着推行他爷爷的政策,还学着唐朝的样子,建立了左右神策军等一套官员和军队的制度,让渤海国的统治更加稳固。

在大彝震统治的时候,渤海国经济非常繁荣,农牧业、手工业等都做得很大,唐朝还在山东登州特地设了个外贸点,专门跟渤海国做买卖。由此可见,当时的规模有多大,生意有多红火。

大彝震当王的几十年里,渤海国一直往前发展,名声在外,海东盛国的称号传遍了四面八方。

公元857年,也就是大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大彝震驾崩,他一共当了二十七年的国王。

之后,大虔晃、大玄锡、大玮瑎这些继位的国王,尽力维持着王国的最后一点风采。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渤海国兴衰史:一段被遗忘的帝国辉煌

到了公元十世纪头几年,辉煌的大唐王朝消失了。一直跟着大唐混的契丹族很快冒了出来,就在大唐没落的907年,契丹族的英雄人物耶律阿保机当上了可汗,慢慢把各个部落都团结起来,势力越来越强。这时候,渤海国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就像太阳快落山了。站在高峰的渤海国,只能慢慢往下滑。到了916年,耶律阿保机自己称帝,建起了契丹帝国,开始四处征战,头一个就看上了富得流油的海东盛国。

公元924年的时候,契丹军队往西边打了一场大胜仗。然后,耶律阿保机带着胜利的军队转头向东,去攻打渤海国。那时候的渤海国,因为政治太腐败,老百姓心里都很不安。看到契丹军队那么厉害,很多重要的官员都吓得逃到高丽去了。

公元926年,契丹大军打下了扶余城,城里的将领不幸牺牲。渤海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见状,便打开城门投降了。这样,有着十五位国王、存在了229年的渤海国,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在那一年,渤海国的老百姓和士兵又一次起义了,但很快就被厉害的契丹军队给镇压了下去。耶律阿保机让他的儿子耶律倍,也就是皇太子,去当渤海国的主人,并把国名改成了东丹国,让东丹国成了契丹的小跟班。渤海国的王室成员还有好多百姓,都被抓到了契丹的地盘上。

剩下的渤海人数量还是很多,他们会不会起来反抗呢?就在打完渤海国往回走的时候,耶律阿保机去世了。本来该当皇帝的耶律倍失了势,而管理东丹国的耶律羽之看出了新皇帝耶律德光的心思,想要把东丹国的势力给拆开、变小。耶律羽之可不愿意看到自己大哥的势力再壮大起来,回头跟他抢皇位。

耶律羽之提议拆掉渤海国上京,并把好多渤海国的老百姓移到他们原来的地方——辽河流域,那时候辽河流域已经被契丹占领了,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地管住他们。可在往南搬的时候,好多人跑了,契丹人还一把火烧了上京的宫殿和民房,损失可大了。渤海国就这么慢慢消失了,就算渤海国的后代再反抗,也没能重现过去的辉煌,只能逃到高丽、中原那些地方。就像往水里扔块石头,起的波浪最后也得平静下来。

--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