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十八史 > 历史人物 > 清朝人物 > 和硕恪纯长公主简介

和硕恪纯长公主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1年—1703年),清太宗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顺治十六年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

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吴三佳反叛清廷,吴英熊及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公主去世,时年63岁。

别 名:建宁公主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蒙混血
出生地:沈阳
出生日期:1642年1月7日丑时
逝世日期:1703年
丈 夫:吴应熊
父 亲:皇太极
母 亲: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

年 表

公元1642年,清崇德六年十二月初七日丑时(1642年1月7日),公主出生,初号和硕公主(见《清皇室四谱》)

注: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8月从龙入关,9月至京。

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平西王吴三桂出镇汉中,留长子吴应熊于京。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八月十九日下嫁平西王吴三桂子应熊。清世祖实录)

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二月进和硕长公主,授公主金册。册文曰:典崇鳌降,帝女戒以钦哉,诗美肃雍,王姬咏其秾矣。既娴内治,宜被殊荣,咨尔和硕公主,乃朕之妹,敬慎居心柔嘉维则,母仪克奉,教夙禀于在宫,妇德无违,誉尤彰于筑馆,出银潢之贵派,作配高闳,备玉碟之懿亲,共襄宗国。凤占允协,象服攸宜,是用封尔为和硕长公主,锡(赐)之金册,谦以持盈,益笃兴门之枯,贵而能俭,永垂宜室之声,勿替令仪,尚缓厚禄,钦此。

公元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十二月17岁进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恪纯长公主,具体时间不详)

公元1661-1662年间,即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间,长子吴世霖诞生,为此与额驸同往寺庙设醮。(见朝鲜使臣见闻《进贺兼陈奏行书状官李东溟闻见事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至云南为吴三桂祝寿。(见《平吴录》)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反,诏执额驸吴应熊下狱。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康熙下令将吴应熊及子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与公主免死幽禁。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五月甲子,谕恪纯长公主、公主被反叛所累、屡年困顿。朕每念及、未尝不为恻然。不意深染时症。遣乳媪暨亲近侍卫往视、及回、转奏公主之语。不胜感叹。又闻病势危笃、即命该部院衙门、将服饰执事等项、星夜制办。今公主体中大愈、将此各项尽送公主处、以示朕惓惓注念之意。

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云南平定,康熙下令将公主所出的吴三桂“二幼孙缢杀,诸庶孙斩首弃市” 。

公元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长公主薨,年六十三。终其悲苦一生也只得到了不冷不热的官方祭文而已:国家重宗潢之谊,淑媛沾荣;典礼隆追恤之文,幽泉被泽。尔和硕恪纯长公主,辉分玉叶,秀毓金枝。盛车服以于归,恩荣备礼;值藩封之肆逆,孱息骈诛。虽浩荡深仁,犹仰承夫膏露,而伶仃暮景,实饱历乎冰霜。正将受养以长年,乃遽沉疴而永逝。呜呼!本支在念,纶綍斯昭。聿颁牲礼而荐馨香,用设几宴以申奠祭。灵其不昧,尚克来歆。

公主薨逝后火化,祭祀事宜由恭亲王常宁之子海善贝勒代行。园寝在今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草房村,日伪时期,地宫被盗发,善后的德公府发现地宫内只有骨灰罐。园寝今已平毁。

家庭成员

父:清太宗皇太极

母:庶妃察哈尔部奇垒氏,谔勒济图固英塞桑女

夫:少傅兼太子太傅、三等精奇尼哈番吴应熊

夫之父: 平西亲王吴三桂

子:吴世霖、二幼子佚名

女:吴佳氏,嫁努尔哈赤之子塔拜曾孙、奉国将军噶尔图

子:吴世璠等

庶女:吴氏,恭亲王常宁妾,生子文殊保

下嫁吴应熊

嫁与额驸吴应熊后,皇十四女和硕公主与额驸吴应熊定居在京城。顺治十年(1653年),额驸吴应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皇十四女晋封和硕长公主。同年,吴应熊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从一品)。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二月,皇十四女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康熙七年(1668年),吴应熊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正一品)。

本来建宁公主与额驸在京师不断加官晋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变起风波,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树起白色旗帜,以复明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乱”。建宁公主的生活由此转折,落入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窠臼。

三藩之乱

何为“三藩”?“三藩”指的是顺治朝清廷派驻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这3位藩王。清初开国共封了4位汉臣王爵。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天聪年间即归降太宗之明朝将官。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称帝时,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史称“三顺王”。而吴三桂则原为明朝镇守山海关之总兵,于顺治元年(1644年)乞师摄政王多尔衮共同迎战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败李自成军后,即日“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亦即是说清廷很快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授其亲王册印,并赐白银万两,良马5匹及朝衣1袭。至此,清廷所封汉人藩王达到4位。其后的顺治年间,朝廷命这4位藩王率所部绿旗兵平定四方,以辅八旗兵力之不足,并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后因定南王孔有德在顺治九年(1652年)亡于桂林,其子亦被害,故王爵除。余下三王,在平定各地之后即留镇一方,吴三桂称王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而耿氏一族,耿仲明卒后由其子耿继茂袭王爵派驻福建,继为其长子耿精忠嗣王爵,遂成三藩。

“三藩之乱”的罪魁祸首即是额驸吴应熊之父平西王吴三桂。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兵力最多亦最强,史界方家萧一山评论其“用人不受吏部、兵部之掣肘,用财不受户部之稽核”,仅云南一处每年耗国库之饷少则数百万,最多时达 900余万,故有“天下赋税,半耗于三藩”之说。而耿、尚二藩虽不似吴三桂之嚣张与跋扈,但亦垄断当地之大权,各为一方之患。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且受制于酗酒嗜杀之长子尚之信,故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驻防广东。本来康熙帝亲政后,即一直将处置三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见此撤藩之有利时机,经议政王大臣及户、兵二部共同议定,降旨准尚可喜全藩撤离。此事对吴、耿二藩震动极大,两人亦立即请求撤藩,本意却是在试探朝廷之态度。康熙帝斟酌再三,最后降旨——三藩并撤。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表面答应撤藩并于当月二十四日程赴京的前3天,正式起兵反清。一时间,时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的原明朝降清之武将纷纷加入,据统计竟多达20位,使吴三桂迅速集结起14万兵力,攻占了滇、黔、湘、蜀四省,加上广西孙延龄(汉族公主孔四贞的丈夫)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随之反清,六省失陷,中原动摇。吴三桂更欲裂土为王,并请西藏之达赖喇嘛为之出面调停。但康熙帝胸有成竹,不听达赖喇嘛之言,调兵遣将,精心布局,力争将战事控制在滇、黔、湘等三省之内,并为集中打击吴三桂,剿抚并用,下令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之。

家破人亡

就在吴三桂自恃已占有半壁江山,长子又尚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而为皇帝懿亲,认为朝廷必定会恩养其子吴应熊用以招抚之时,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圣祖采纳诸王大臣之议,将额驸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于京师处以绞刑。清廷此举予吴三桂以致命打击,听到其子应熊及孙世霖被处决的死讯,吴三桂亦“惊悖气夺,遂底于亡”,即不久亦一命呜呼了。

从客观上讲,康熙帝此时确实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心理上战胜了挑起三藩之乱的吴三桂,但对于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而言,这一切却犹如噩梦,33岁时突然就家破人亡了。从前,下嫁汉族权臣之子是清廷为了实现笼络汉臣之意,而今父债子还甚至是由孙子来还,又是清廷为巩固政权的明智之举。当其时也,康熙帝下谕旨,认为“乱臣贼子,孽由自作,刑章俱在,众论佥同,朕亦不得而曲贷之也”。将额驸吴应熊正法,为的是“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如果说,作为侄儿的圣祖玄烨没有考虑过姑母建宁公主,也许是有些冤枉,因为在额驸吴应熊死后,康熙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称建宁公主一生“ 为叛寇所累”。但事情的结果已成定局,面对丧夫失子之痛,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该如何独处于世呢?世间但见豪气干云,谁怜儿女情长?身在其中的建宁公主恐怕只能自啖苦果,日日煎熬。此后相思之梦,尽在绞刑架下。

康熙二十年(1681年),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尘埃落定。三藩之中,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卒,其孙吴世璠继立。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自杀,云南自此平定。

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和吴应熊虚与委蛇而嫁给“韦小宝”去快活逍遥,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寿,莫问当年事,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二月,皇十四女建宁公主在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

建宁公主府

建宁公主府现状现位于堂子胡同和石虎胡同之间的民族大世界,原为“蒙藏学校”,其前身既是建宁公主府。

建宁公主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十四女,在顺治十年(1653年)时下嫁给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随后不久就陆续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而这座府邸在当时也被称为驸马府。

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反叛清廷,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被处死,只剩下建宁公主在这座大宅院里形单影只。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宁公主在其63岁时离开了人世。而这宅子却被当时的老北京人称之为“凶宅”,说“夜里能听到丝竹之声,还夹杂着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而另一版本是说在此“曾是吴三桂的住宅,陈圆圆的芳魂几百年来都在此游弋”。现如今想来,这估计都是和建宁公主悲惨的一生有关吧。

这座古宅,要是再往前推,则可追溯到明朝初年。在明初时是常州会馆。明末时为崇祯皇帝的岳父,大学士周延儒的住宅。清兵入关后,此宅就划归建宁公主所有。之后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设左右二翼宗学,作为皇室贵族子弟学校,其右翼宗学即设在此处。相传曹雪芹就曾在这里作过短期教习。乾隆九年(1744年),右翼宗学迁往绒线胡同,旧址则被赏赐给大学士裘日修作为住宅。当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过该宅闹鬼。

乾隆后期,此宅又被赐给了乾隆长子定亲王永璜之子镇国公绵德(乾隆四十二年封为镇国公),后绵德在乾隆四十九年晋封为贝子。保存至今的府邸就是当时清朝贝子府的规制。清末,该府由其后人毓祥继承,因此此处又被称为“祥公府”。

满清被推翻了以后,在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的蒙藏院就在此处开办了蒙藏学校。所以在民国三十七年,即1947年版的北京地图上,明确标明了“蒙藏学校”四个字。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在蒙藏专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建立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同年,梁超为了纪念著名护国将领蔡锷将军,在该院东路建立了松坡图书馆,馆名取自蔡锷的字“松坡”。徐志摩美国留学归国后,曾在此图书馆工作过,他与林徽因成立的“新月社”也选址在此办公。

中国成立后,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前身即为蒙藏学校)曾以此为校址。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处曾被计划拆除以建立民族大厦,但计划不久被搁置。为积累建大厦的资金,古宅逐渐演变成如今出租摊位的民族大世界商场。

现如今的蒙藏学校旧址基本保存着当初贝子府的府邸格局。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3号,是三进院落,尚存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均为灰筒瓦硬山顶,上有大吻,垂兽,共有房50余间。内有一棵古枣树,其树高10米以上,树围大致有将近3米,相传为明初种植,已有六百多岁的树龄,号称“京都古枣第一株”。

东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8号,原为松坡图书馆,现部分建筑已被拆毁,为两进院落。

该旧址现上级单位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旧址被商场所占据。府邸内充斥着各种商铺,部分古建的内部墙壁已被拆除,作为服装超市和精品鞋城等。

--
和硕恪纯长公主的历史故事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文言迷 - Wenyanmi.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