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古代美玉)

和氏璧

和氏璧中国古代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于荆山发现的一块玉璞,为了将这块玉璞献给楚王,卞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失去双足。直到楚文王时期,才将玉雕琢成璧,取名为和氏璧。和氏璧被证明其实是一颗重量最少约为800克拉左右、理想圆珠直径大于4.4厘米。山东嘉祥东汉墓里“完璧归赵”的石刻画像中,蔺相如手执白色的“和氏璧”,就是一件比掌心略大的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和氏璧”之称,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其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诸多历史演义小说,将和氏璧逐步“演义”并成了琢制国玺的原材料,其国玺在中国封建王朝代代相传,称传国玺。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传国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面三刀方宝印,未获传国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和氏璧为何能够成为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缘于它的珍贵和稀有而且又具备了皇权的象征。这样象征着皇权的和氏璧,自然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几千年来有关和氏璧的种种传说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1924年11月,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钟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但是,关于它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历史来历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玉质构成

构成

和氏璧被誉为“天下第一宝”、困扰人类文明长达2200多年历史的千古之谜和氏璧被证明其实是一颗重量最少约为800克拉左右、理想圆珠直径大于4.4厘米、估价约当战国时代“五万金”的金刚石宝珠。作为超级钻石的和氏璧是一个矿物单晶体,怎么在古籍记载中被认为是玉、美玉、宝玉呢,利用矿物学、宝石学、历史学和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剖析古代历史文献有关和氏璧的记载、特别是古代字书有关玉部文字的记载,来重新审视“玉”、“美玉”和“宝玉”的科学本质,重新架构古代玉石学的理论体系,重新认识和氏璧在中国古代于是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和氏璧是“宝”、“宝玉”。中国古代字书将所有美石称为“玉”,都用带王玉偏旁的文字来描述。古代字书中用玉部文字描述的玉石可以分为六个类别:“宝玉”、“美玉”、“玉”、“玉属”、“美石似玉”、“石之次玉”。而“宝玉”是所有玉石中的最高等级,即价值最高,品级最高,笔者认为当指所有玉石中价值最高的品种,如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等。这与现代宝石学关于高档宝石的划分是异曲同工的。自然,和氏璧价值很高,在古代字书用玉部文字对玉石所作出的分类体系里,属于最高的“宝玉”等级。这本身就意味着,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石。

根据东汉高诱著《淮南子注》、东汉许慎著《淮南子注》、东汉黄宪著《玉论》、东晋葛洪著《抱朴子·袪惑》、北朝·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等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和氏璧还被称为“美玉”。字书中的“美玉”概念当指玉石中价值略次于最高等级“宝玉”、但颜色或者光泽非常美丽的玉石品种,但这些“美玉”相当于哪些宝玉石品种呢,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之谜了,但无论如何,和氏璧的光泽应该很美,作为一颗千古美钻,自然也属于“美玉”类别。

形状

千古名玉“和氏璧”自秦始皇以后便销声匿迹,其究竟啥模样,千百年来国人一直为之困惑。璧之本义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是中国传统的礼器之一。大璧用以祭祀天地,小璧用以佩挂。对“和氏璧”的模样后人大多顾名思义,作本义解读。山东嘉祥东汉墓里“完璧归赵”的石刻画像中,蔺相如手执白色的“和氏璧”,就是一件比掌心略大的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这可能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对“和氏璧”模样的图像描绘,明代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对“和氏璧”模样描写也同上。对此,当代大多数学者似乎都予以认同。

历史流传

战国时期,楚国相国昭阳,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谁偷走,无法查明。过了50多年后,赵国太监缨贤用500两黄金从一位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绮丽夺目的玉璧,经玉石匠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赵惠文王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太监缨贤手里把“和氏璧”夺走。从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占有。

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天子迷信“璧瑞象大”,都想用玉璧作祭天利器,把“和氏璧”视为“天下独有的无价之宝”。因此,“和氏璧”就成为各诸侯国千方百计争夺的对象。据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很想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玩弄阴谋诡计,欺骗赵国说,愿意用15座城地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的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国势正旺,不断对外扩张和攻击,赵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无奈,只得派使臣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见到“和氏璧”,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毫无给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又弄了回来,并巧妙地暗地派人带着“和氏璧”悄悄潜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写“授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鸟虫形篆字,经玉石匠把这8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宝印。从此“和氏璧”开始被称为“国玺”。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婴把“和氏壁”献给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传令将“和氏璧”作为“国玺”代代相传,因此,“和氏璧”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5年,出身外戚并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个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为皇太子。这时“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为了攫取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去长乐宫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后识破了王索宝的政治阴谋,但不交出来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急忙从地上抬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这样,“和氏璧”就被王莽强占了。到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他命令玉石匠将“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黄金镶补上。王莽政权灭亡后,“和氏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时,“和氏璧”又失踪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关东同盟军讨伐董卓。有一天深夜,长河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偶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甄宫井”里光芒四射。孙坚立即命令士兵汲干井水,从井底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小匣里取出一块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该玺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已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就知道这是已失掉了的无价之宝一传国玺“和氏璧”,他便保藏起来。孙坚在岘山战役阵亡后,“和氏璧”落到了军阀袁术手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接管了“和氏璧”,并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以后,“和氏璧”被历朝传递了下来,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乱中失落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乐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宋太祖),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当时不见“和氏璧”。虽然从五代十国以后的1000多年间,各个朝代(尤其是宋绍圣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伪造品——假传国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真正的传国玺“和氏璧”确实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失踪了。

“和氏璧”从春秋战国直至唐朝末叶,传递了164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五代十国时期究竟是怎样失踪的,流落到哪里去了,成为千古奇谜。历代许多人兴致勃勃,想方设法力图探索这个奇谜,曾掀起过寻宝热潮。

传国玉玺

玉玺传闻

公元228年,秦灭赵,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早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于是始皇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至于和氏璧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很可能,赵国是畏惧秦国的强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希望用和氏璧换得暂时的和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游,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叫卖,使者购得,传国玺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成为千古疑团。公元206年,刘邦咸阳称王,为汉高祖。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服之,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代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宝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捞出一具宫女的尸体,在其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秦相李斯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榇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依袁术先例抢传国宝玺献曹操。三国鼎峙,玺属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晋怀帝永嘉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前赵,玺属后赵冉闵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南传国宝,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施偷献于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面三刀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下落成谜

和氏璧为何能够成为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缘于它的珍贵和稀有而且又具备了皇权的象征。这样象征着皇权的和氏璧,自然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几千年来有关和氏璧的种种传说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钟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但是,关于它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关于和氏璧,唐之前史书中记载还是比较明晰的,但到了公元936年,在后唐李从珂的手里下落不明。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兵败,末帝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修舍,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玉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奏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时人毛志学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明末,相传由元末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方宝玺时,将此方宝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极有可能也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有的专家认为,关于和氏璧的下落只能以正史《史记》为准,其他的史集有可能是古人的演绎和传说,并不能作为和氏璧下落的凭证,这样说来,和氏璧早在秦王嬴政时期就已经失踪了。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因为秦始皇死之前,把六国的财宝都已经集中在他的手中了,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把这些宝贝都随葬了。特别是玉玺,皇帝之玺,它不大可能留下来给别人,只能跟着他随葬。在秦始皇巨大的地下宫殿里,有象征着强大军事力量的兵马俑坑,保佑他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拥有强大的武装储备,那有没有可能,在没有挖掘的地宫里,真的保存着秦国好不容易得到的和氏璧,秦始皇又赋予它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亡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相关典故

卞和献玉

两千多年前,芜湖县大荆山下住着一个樵夫卞和。他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孤身一人靠打柴为生。卞和的隔壁住着楚国的大夫子阳,子阳因为看不惯朝政,躲到这风景如画的荆山来隐姓埋名。连卞和也不知道他做过十多年的朝廷大官。子阳的棋艺十分高超精湛。卞和便拜他做老师,一有空就跟他学奕。日子长了,不仅棋艺大大提高,就连谈吐举止也受了子阳的很大的影响。

荆山上怪石嶙峋,古树参天,萝藤爬满断崖,鲜苔长满石壁,环境幽静,气魄雄伟,是人迹不常到的地方。山上时有仙鹤飞来,或栖于松间,或独步崖头。卞和也只顾打柴,从不去惊扰它们,有时还小心避开。一次,卞和正在打柴,却听见一只仙鹤发出了凄厉的叫声,好像在呼喊救命。卞和跑过去一看,竟是一条五尺多长的赤练蛇死死地缠住了仙鹤,无法挣脱,哀叫不已。卞和看准那赤练蛇的七寸子,一柴刀下去,只见赤练蛇痛苦地一抖身子,从仙鹤的身上掉在地上。

仙鹤脱险了,围着卞和飞来飞去,啼叫不已,好象有很多感激的话要说。过了几天,卞和又上山打柴。经过打死赤练蛇的地方时,发现两个白发老者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下棋,神情专注,正杀得难解难分。卞和便踮着脚走到老者身边,默默的偷着看。两个老者发现有人,一齐放下棋子,拉着卞和就要他下。卞和本来就有瘾,又推不过,就下了起来。出手四、五子,卞和就觉得老者的棋路与子阳很不相同,格调不凡,便认真思考起来,想了半天刚要出子,两个老者竟不见了。手里拿的棋子也没有了。卞和四下瞧瞧,什么也没有发现。转身正要走,只见刚才坐的那块大石头,闪闪发光,晶莹可爱。卞和用手摸摸,滑润无比,象玉一样。

回到家里,就请教老师子阳。子阳听了,便让卞和陪他上山看看。二人来到山上,但见这石头晶莹发光,油中透亮,里面还有个“影子”,好象是“核”。子阳高兴得直跺拐杖,告诉卞和说:“这是一块璞玉,只要凿开,里面有一块美玉。这样的美玉,价值连城,一定要献给国家,当作国宝。”说着,就让卞和把它抱回家。卞和十分敬重子阳,他决计为国献宝。第二日,就带了干粮,抱着璞玉高高兴兴地向京城走去。当时楚国正是楚厉王在位。这位国君十分糊涂昏愦。一听说有人献玉,立即令卞和进殿。可一看卞和衣帽破旧,双脚沾泥,象个樵夫打扮,心中不悦,这样的穷汉能有什么美玉,说不定是个江湖骗子,来骗一顿美酒佳肴。便沉下脸,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拿着这块大石头来见孤王,用意何在!”

卞和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臣民乃芜湖县荆山樵子卞和,只因得了一块美玉,要献给国家,以振国威。”厉王微微一阵冷笑,把龙案一拍,说:“大胆刁民!你分明拿着一块石头,却胡说是块美玉,欺骗孤王,来人,将这刁民拖下去削去一足,以儆天下大胆妄为之徒!”卞和被削去一足,痛恨厉王目不识宝,艰难地在路上行了月余,才回到家中,抱着璞玉哭了一场。不久,卞和听说厉王死了,新国君武王接了位,便又思着献玉。可是,老师子阳死了,没人赈济,已经穷得衣不遮体,蓬头垢面,象个要饭的花子。但他为了那块玉,还是下决心来到了京城。

武王比厉王更加专横,且疑心很重。卞和到了大殿之上,武王一看就火了,这样的要饭花子怎会献玉,连声喝道:“赶出去!赶出去!”卞和把前次献玉的事述说一遍,武王好象想起了什么,可再看看卞和这落魄的样子,又看看他手里抱着那块“石头”,更是怒不可遏,喝道:“好个刁民,竟然敢拿着石头冒充美玉,欺骗父王,又来哄骗孤家!来人!拖下去把那一足也削了!”

两次献玉不仅没有献成,反而被削去两足,卞和伤心透了。瘫在家里,抱着璞玉,啼哭不已。卞和正伤心地哭着,和他下棋的两个白头老者进来了,一人手里拿着一只血淋淋的足。卞和一看,那正是被厉王和武王削去的自己两足,两个老者也不和卞和说话,将他按住,把那血淋淋的两只足接了上去。卞和顿觉两条腿上热乎乎的,不由得往起一站,竟是和原来一模一样。他高兴极了,转身就要拜谢两个老者,可已经不见了。他出门一看,只见两只仙鹤,向那远远的天边飞去。

过了些日子,武王又死了,文王接了位。这一回,卞和摸不清文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君,决定不再干傻事了。可心中仍然非常痛苦,为那美玉伤心呢!时常抱着璞玉大哭不已。文王比前两位国君开明得多。他听说卞和常常抱着“石头”在家里哭,又听说他的两只足又重新给别人安上了,心里非常奇怪。便传下令旨,让卞和带着“石头”进京。这一回,果然不大一样。卞和一进大殿,文王便赐了坐位,又问了关于那“石头”的一些情况,还很温和地听了卞和的回答。为了试别真假,文王便令人喊来了工匠,刨去外面一层以后,果然得到了一块从未见过的稀世美玉。文王立即召集文武大臣,把这块美玉拿给大家传看。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玉,大臣们赞叹不已,都说大王洪福齐天,楚国才得了这么个“镇国之宝”。文王很高兴,给卞和封了个“云阳侯”。可是当宣他上殿谢恩时,卞和已经趁机不辞而别,仍回山里打柴去了。他一生虽说没有做官,但他为国献玉的精神比美玉还高洁,永为世人称赞。

完璧归赵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于荆山发现的一块玉璞,外观虽呈石头模样,但身为琢玉巧匠的卞和一眼就断定此石当中必含有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为了将这块玉璞献给楚王,卞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失去双足。直到楚文王时期,才将玉雕琢成璧,取名为和氏璧。

后来因为楚国丞相昭阳君功勋卓著,楚文王便将和氏璧赏给了昭阳君,有一次昭阳君拿出和氏璧让大家传看,不知怎么就给传丢了。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和氏璧竟然出现在了赵国的集市上,被一个叫缪贤的人买下来,并献给了赵惠文王。和氏璧放在暗处能自己发光,放在屋中能一尘不染,放在身边能冬暖夏凉,而且百步之内,蚊蝇见光而不敢近前,还可以辟邪镇妖。得此一宝物赵惠文王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复出,想据为己有,便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久闻和氏璧是天下至宝,但一直未能亲眼目睹,听说它现在君王手中,我不敢轻言索取,愿意用十五座城邑交换,望君王许诺。”

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秦国早已占领巴蜀,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此时的赵国虽称得上是东方六国中的强国,但与秦国相比,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赵惠文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后,左右为难,他明知这是秦王施用的诡计,想以此来骗取美玉和氏璧,可若是不答应,又怕秦昭襄王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

赵惠文王看完书信,很是忧虑,就召来大将廉颇、平原君、赵胜等人商量对策。廉颇说:“秦王一贯奸诈,不可轻信。不如我们一口回绝他,让我调兵遣将,把守边关,和他大战一场。”赵胜却说:“秦国虽然是虎狼之邦,这次却是以礼相见,所以不能轻易用兵。否则正好中了他们的圈套。”大家就这样议论纷纷,一时难以决断。

这个时候近臣业旦出来一个主意,他说:“最好能派一位智勇双全的人,带上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得到十五座城呢,就把宝玉交给秦国;如果得不到,就把玉璧再带回来。这样既不会上当受骗,秦国也没有借口发兵攻赵,可以两全其美。

赵惠文王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大家议论半天,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一直沉默不语的缪贤想起了蔺相如,他推荐说:“我家门客蔺相如有勇有谋,我看他去秦国很合适。”赵惠文王很高兴啊,赶紧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也胸有成竹对赵惠文王说:“大王如果信得过我,我愿意走一趟,并说“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如果秦国不把城邑交出来,我定会让这块玉璧完整地回到赵国。

秦王得到和氏璧后,爱不释手,但对城池却只字不提。蔺相如知道,秦王并不打算给他们城池,所以他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个瑕疵,他指给秦王看,随后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骗了回来。

蔺相如威胁秦王,若不给他15座城池,他就毁掉和氏璧。秦王为了和氏璧,假意答应了蔺相如,但蔺相如不信任秦王,要求秦王斋戒五天,才肯将和氏璧交给秦王。在这期间,蔺相如让人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秦王知道后非常愤怒,但怕杀了蔺相如会得罪赵国,于是招待一番后便将蔺相如放回来赵国。

相关争论

产地争论

关于和氏璧的玉材与产地问题,在学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氏璧已经遗失,而文献对和氏璧的表述又语焉不详,因此在学术界仁智互见属于正常现象。但真相只有一个,只有一种学术判断符合历史真实。学术界在经过多年争论之后,综合各种历史材料,去伪存真,更多将认识统一:和氏璧最有可能为南阳独山玉。

对于和氏璧的产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太平御览》里记载李斯上书秦始皇时说“昆山之玉,和随之宝。”前者指的是新疆玉,后者说的是和氏璧,但“和随”是何地?使人琢磨不透。

学者对“和随”是何地多有不解,也与概念先行而形成的思维定式有关,从而使和氏璧玉材产地扑朔迷离。但结合以下史料,不难看出“和随”就是指南阳。

《战国策·秦策三》中“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藜,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张衡《南都赋》:“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铅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臒丹粟。太一余粮,中黄侭玉。松子神陂,赤灵解角。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和随之宝’“楚有和璞’“宛珠之簪’“金彩玉璞,随珠夜光”,从训诂学入手,这几句话可以互证并形成完整证据链。很明显李斯的“宛珠”与宛人张衡《南都赋》描述的本地特产“随珠”概念是相通的,都是指南阳当地所产的玉质品‘和随”中的“和”当为和氏,而“随”当指宛(南阳)无疑。而楚有和璞,和璞就是楚人和氏之和氏璧。很明显和氏为南阳人,玉璞为南阳玉。这也与学界普遍倾向和氏璧为软玉材质的观点一致。“随’‘宛”互通也符合当时的行政区划历史事实。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秦将白起率军攻取宛城,次年,秦昭王封泾阳君公子市于宛城。秦昭王三十五年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这是南阳历史上最早使用“南阳”这一地名,其辖区包括今湖北襄阳、随州以北,河南栾川、鲁山以南,河南信阳以西,湖北丹江口市、河南西峡县以东地区。因春秋战国时期,随州、枣阳一带归南阳管辖,因此“宛珠”“随珠”互通而所指是一致的。

对于和氏璧为南阳独山玉,亦有学者从民俗角度加以论证。例如,聂宛忻就指出《韩非子》中的和氏,后世一些文献中,写作卞和。其实《韩非子》的“和氏”应该说最为准确,和氏就是“姓和的人”。姓和的人献出的宝玉,自然就叫“和氏之璧”。现在南阳市卧龙区独山脚下有一个村民多姓和的村庄叫和庄,人丁兴旺,传至今日。加上前面所述的时代、地域和楚山所在,可知和氏所得之玉璞就在南阳独山,和氏之璧即独山之玉。

独山玉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主要根据是独山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有多种颜色,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山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而侧面看则可出现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正合“侧碧、正白”之记载。同时,卞和生活的时期,楚国的都城位于现在南阳市淅川县,因在楚之前独山玉就已开采,宛城为楚国重镇,卞和又是楚国人,得独山璞玉有很大的可能性。结合大量史料可以看出,特别是南阳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玉器可以看出,玉器材质除新疆玉外,主要就是南阳玉。既然和氏璧在楚山境内被发现,自然不是和田玉,而楚国境内除了南阳盛产玉外,还没有其他地方产玉,因此和氏璧为南阳独山玉当无疑。这也是和氏璧为南阳独山玉的观点提出较晚,但普遍被学界接受认可的原因。

此外,和氏璧为独山玉观点晚出,与南阳玉的历史浮沉也有极大关系。一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尚白观念的流行,新疆和田玉逐渐成为中国玉的主流,在玉雕市场占据统治地位,而南阳玉所占比重逐渐变小,影响力减弱。二是南阳玉的出产时代较早,新石器时代已经被开发使用,在商周时期大放异彩,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有一部分被鉴定为独山玉。春秋战国时期楚玉自成一系,能够与中原玉器、秦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南阳玉功不可没。汉代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作为汉武帝刘秀龙兴之地,南阳被定为陪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重镇和政治重镇,再加上汉代尚玉风尚,南阳玉以及南阳玉产业异常发达。汉代以后,由于常年战乱,特别是长期的南北分裂对峙,南阳都是缓冲地带,南阳经济凋敝,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玉产业也随之衰落,影响力更是不断式微。后世文人墨士对其认识相当有限,在文献中记载不多。因为缺乏有效的传播而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很难将稀世之宝和氏璧与南阳玉联系起来。例如,元代著名的渎山大玉海作为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但是和氏璧这样的独山玉雕珍品,却长期淹没在历史尘烟之中,一直到2004年,才由专家一致鉴定为南阳独山玉材。

玉还是石头

从和氏璧历经两代玉匠都认为是普通的石头,直到楚文王命工匠剖石得玉的传奇经历来看,和氏璧原始的外表与普通石头没什么大不同。和氏璧的得来带有浓厚的现代玉石行业流行的赌石色彩,由此看来,赌石的鼻祖当属卞和,也不为过。传说中的和氏璧到底属于哪类宝玉呢。

无论是《韩非子·和氏》、《新序》、《淮南子》、《淮南子注》、《玉论》、《抱朴子·袪惑》,还是《颜氏家训》,和氏璧都被称为“玉”,是“玉璞”或者“璞玉”,不是“石”。古代字书中的玉部文字描述玉石、玉器以及与玉石、玉器有关的属性,其所描述的玉石实际构成古人关于玉石的一个分类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一切美石都被称为“玉”,都用“王玉文字”或者“玉部文字”来表述,这相当于玉的广义;但只有那些符合“玉德”特征的玉石才能被单独叫做“玉”(“真玉”或者jade)。这是玉的狭义。这就好比在金部文字中,所有具有金属光泽和金属性能的材料都叫“金”(或“金属”),但是只有“黄金”才是真金、才能被单独称为“金”一样。管子的“九德说”、孔子的“十一德说”、荀子的“七美说”,阐释了玉的科学本质所包含的矿物指纹特征,如玉的声音和韧性等。至少就和氏璧而言,因为其光辉内蕴、形状奇特、品质超群,所以被归属于玉类,被称作“玉”或者“玉璞”。这是一种广义的叫法,并不表示和氏璧是真玉。

一些学者认为,“和氏壁”不是一块玉,因为荆山地区不产玉,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用常见的东西,并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宫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认识宝。因此,当卞和把它献给楚王时,经验丰富的王宫玉石匠,决不会把玉误认为一块普通的石头。由此可以断定:卞和献给越王的,并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种奇宝。正因为这种奇宝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任何人都不认识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见,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写成玉璧,这是误传。由于谁也不知道这种奇宝的名称,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错写成珍贵的玉璧,很多学者断定它根本不是玉。

材质争论

一说变彩拉长石。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认为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还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1921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测:“和氏璧”是产在荆山地区基性岩中的拉长石,因为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而且不经琢磨往往难以发现这闪光。很多学者不同意章鸿钊先生这一论断,认为,虽然荆山地区有产拉长石的基性岩脉,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

二说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古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三说独山玉。据考证,南阳镇平历史上曾有“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多属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其中,蓝田玉和绿松石都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是独山玉或是镇平所产的某种玉。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玺代替丢失的夏鼎成为秦王朝的镇国之宝,那可能是南阳独山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

四说和田籽玉。学者马关越还特别研究过和田玉的历史。通过查阅“完璧归赵”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和氏璧的外表描述,马关越认为,其所说的和氏璧正是带皮色的顶级和田玉籽料原石(玉璞——石包玉)。

真实性问题

学界研究和氏璧的基础文献是《韩非子·和氏》,但和氏献璞是寓言故事而非历史真实。以寓言故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先秦诸子作品中非常普遍,也就是现代语言学中经常所说的比喻论证。寓言很明显不是确凿的史实,而是故事或传说,在时间、地点、人物安排上具有随意性、虚拟性,不具有确凿性、严密性。和氏璧为天下共宝,韩非子以和氏璧为题材编写出和氏献璞的故事无外乎是要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氏献璞与买椟还珠、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性质一样,都是为了增强说服力。研究者如果以寓言故事作为史实和研究起点,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敢恭维。例如,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楚厉王,很多学者硬要考证楚厉王的存在,自然是南辕北辙。但是韩非子以和氏献璞传递的某些信息还是非常明确的: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和氏璧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韩非子生活的时代,和氏璧作为玉雕精品就已经被视为珍宝并被社会广泛接受认知。其次,和氏璧是用楚国本地玉材由楚国玉工制成的玉雕精品。再次,大量文献证明和氏璧更可能是战国时期制品而非春秋时期制品。

文献记载

《韩非子》

《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这是最早记载和氏璧的文献材料。

《新序》

《新序·杂事五》云: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荆厉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为谩,而断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复奉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为谩,而断其右足。武王薨,共王即位,和乃奉玉璞而哭于荆山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共王闻之,使人问之曰“天下刑之者众矣,子独何哭之悲也?”对曰“宝玉而名之日石,贞士而戮之以谩,此臣之所以悲也。”共王曰:“惜矣,吾先王之听难,剖石而易,斩人之足!夫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何听之殊也?”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

《史记》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述,战国时期,和氏璧被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公元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赵国迫于无奈,派遣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通过对秦王的试探观察后判断,秦国的目的是凭借国力强取玉璧而不会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用巧计将和氏璧抢回并让其副手安全将和氏璧带回赵国,此即成语“完璧归赵”的来源。和氏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与《史记》中对和氏璧的渲染与传播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据说将和氏璧雕琢成为传国玺,并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篆字。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和氏璧传国玺”相继传了100多位皇帝。直至公元1368年,元顺帝朱元璋迫离大都(今北京)而北走,和氏璧遂从此失传。

--
志范儿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