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更(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
历史发展
打更制度起源时间不详,但元代之前主要由雇佣平民百姓担任更夫。明代为照顾老弱病残,常安排此类人群担任。清代改由官差负责,制度性质逐渐从民间转向官方。随着钟表在近代普及,打更职业于20世纪逐渐消失。
职责与工具
更夫核心职责为夜间巡街报时,使用梆子或锣作为工具。每更报时伴随特定提醒:一更(戌时,19点-21点)提醒“小心火烛”,二更(亥时,21点-23点)强调“防火防盗”,三更至五更侧重不同警示内容。
相关人物
孙中山之父曾担任更夫,其使用的打更物品现存于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现代沿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大集体时期,“打更”被用于“看场守夜”,即看守集体粮食防止被偷。打更人员由生产队长安排,通常由一名经验丰富者与一名年轻人组成,需确保粮堆石灰印完好。
基本解释
旧时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 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 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 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