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造(秦国官职)

大良造

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的秦国国内最高爵位,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时期秦国实行的是十七级爵制,大良造是最高爵位。它在秦惠文王之前即成为爵名。秦灭六国后实行二十级爵制,大良造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

发展沿革

秦国大良造这一官爵合一的等级,其设立与演变同商鞅变法秦国政治军事制度的发展紧密相关。商鞅变法初期,为打破旧有贵族等级体系束缚,并适应国家扩张与行政管理需求,秦国推行了旨在激发民众积极性的新爵位制度。依据《商君书·境内篇》所载,商鞅变法时施行的爵位等级可能初步设置为十五级,以大良造为最高等级。在此阶段,商鞅因变法功绩显著,《史记》称其“相秦十年”,其本人获封的最高爵位即为大良造,部分学者因此认为,在秦国正式设立丞相职位前,大良造实际承担着相邦(相国)的职能。然而,关于此最高爵位的具体名称,亦有文献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为“大上造”。

关于“大良造”名称的最终确立,可能经历了从“大上造”到“大良造”的转变。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鉴于商鞅变法推行十年后成效卓著,“秦民大悦”,秦孝公遂任命商鞅为大良造。有学者分析,将可能存在的早期最高爵名“大上造”更改为“大良造”,原因或许在于避免其与二级民爵“上造”在字面上混淆,并以此表彰商鞅的功绩与威望。虽然由于缺乏孝公十年之前的出土文献佐证,尚不能完全断定是否存在“大上造”改为“大良造”的过程,但孝公十年之后发现的“商鞅”相关铜器铭文均一致作“大良造”,证明了“大良造”在此后已是官方确认并使用的称号。

商鞅之后,大良造作为秦国的高级爵位(在后来的二十等爵制中位列第十六级)得以延续,并被授予战功卓著的将领或有重要贡献的大臣。例如,《史记》记载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命魏人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以及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率军攻楚之事。尽管秦国后来在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正式设立了丞相一职,大良造仍在爵位体系中保持其崇高地位。不过,随着丞相制度的建立,大良造是否依然保有早期可能拥有的类似“相国”的实际权力,现有参考材料未能明确说明其职能的后续具体变化。在部分文献记载中,有时仍将这第十六等爵位称为“大上造”。

历史人物

商鞅

战国中期政治家。出身于卫国贵族,名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41年,因有功于秦,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州市)15邑,号为商君亦称商鞅。少时喜读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最初,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痤手下做小官,深得公孙痤重视。公孙痤临死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把公孙痤的话当成耳边风,既不重用,也没有杀他。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就来到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引荐,与秦孝公面谈了三次。前两次讲行帝王之道,孝公不感兴趣,听听就睡着了。第三次讲“霸道”,富国强兵,孝公听得很高兴。从此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依据李悝《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变法方案。可列为11个主要项目: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包括贵族富商子弟,一律送边疆垦荒;招请移民给予优待,凡从事垦荒者,九年不收田赋;增加人口,充实兵源;鼓励生产,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多的免除税务和劳役;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居,达到增加生产,增加人口的目的;人际间争执,诉诸法庭,禁止私人决斗;对敌作战,以斩首多少论等赏赐;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实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很大。但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击败了旧势力的反抗和破坏,使贫困的秦国变为国富民强的七雄之一。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342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抗秦,商鞅给魏公子卬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魏公子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魏公子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因而号为商君。

商鞅推行变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因镇压贵族势力的反抗,积怨甚多,加之他在秦孝公病重期间,掌握秦国军政大权,独断专行,使秦国内部权力之争激化。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其时连商鞅本人也害怕,每次出门,都要卫士保护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乘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王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公孙衍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用兵如鬼,征战如电,奔袭如火。有“犀首”之称。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率秦军攻打魏国雕阴,击败魏军四万五千人,俘虏魏国主将龙贾,公孙衍因功封为大良造,公元前332年,魏国割让阴晋给秦国求和,龙贾被释放回魏国。公元前331年,秦军再次进攻魏国河西地,并再次俘虏龙贾,斩首八万,夺取了河西之地,开辟了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为秦国走向中原奠定基础。公孙衍后居魏,首倡合纵,主张并多次组织诸国合纵抗秦。

白起

战国时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因与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这一官职。次年,白起为左更爵位,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斩首二十四万,故官职迁为国尉。再次年,爵位升为最高级的大良造。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等数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设置南郡,楚被迫东徙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击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斩首十五万。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及上党民四十余万。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秦相国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发兵围邯郸失利,秦昭王亲命白起出任围邯郸的主将。白起认为前时未能乘长平之胜围赵,致失战机,此次围邯郸必无功而败,遂托病不行。后秦昭王与范雎罢免白起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受秦昭王之迫自杀身亡。

--
探知百科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