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南蛮

南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的统称,源于中原中心观对四方族群的划分。《礼记·王制》记载周代将四方族群分为“夷、蛮、戎、狄”,南方即称“蛮”。该称谓在辽、金时期被用作对宋朝及汉人的称呼。其分布范围从鄂西、湘西延伸至云贵地区,包含百濮、百越等不同支系。

先秦时期湖南地区已有百濮与百越两大族群,楚人曾被周人称为“荆蛮”。西周时期在湘江、资水流域发现百越人活动遗迹,澧水、沅水流域则为百濮人聚居区。楚文化于战国中期完全占据湖南,秦朝设洞庭郡、苍梧郡将南蛮地区纳入中央版图。东汉南北朝时期,出现武陵蛮、长沙蛮等细分族群,南朝设置“左郡”“左县”及南蛮校尉进行管辖。至近代随民族政策调整被弃用。

称谓由来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 中国古代对南方部族的称呼。《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 北方金人鄙视南方宋人的称呼。《精忠岳传·第一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南蛮皇帝,让位与小皇钦宗。’”
  • 日人称早期到日本的荷兰人。

曾经准噶尔人也如此称呼满族人。

先秦时期

《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茆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国语·郑语》载,周幽王时期的史官史伯对郑桓公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可见,周人对楚也称之为“荆蛮”,是“群蛮”之一。由此观之,丹江至汉水两岸的山地是“群蛮”所居之地,这一带有楚山、楚水之名,故周王称之为“楚蛮”而分封于楚,均是楚国受封的势力范围。如以汉水的走向来看,西周时期的“汉东”是曾、鄂等国之地,那么“汉西”山地中的“群蛮”则是楚国的势力范围了。

秦汉时期

南蛮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賨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蛮,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采取以夷制夷,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
探知百科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