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奴(唐代东南亚棕色人种)

昆仑奴

昆仑(不是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个民族)。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此外,昆仑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话题起源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唐代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大多来自南洋诸岛,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俑多赤裸上身,下着羊皮短裤。

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朝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Zangi“,即桑给巴尔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论述甚详。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中,将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如裴家小娘子(裴行俭的后人)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代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代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奴。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考证研究

近代学者研究昆仑奴问题者,对其来源说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几种观点和看法:

(一)来自非洲北部。唐代长安“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二)东南亚。例如西北大学的葛承雍教授在20年《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文章中指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即又称为小黑人的尼格里托人,一直到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而厦门大学的韩振华教授则进一步指出,昆仑奴是指包括老挝的卡族在内的印支半岛上的小黑人。昆仑人原指印度支那半岛的原住民一小黑人,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中国记载上都称他们为“昆仑之类”。虽然唐代记载上屡有提到的“昆仑奴”是指整个半岛上的小黑人而言,但应包括老挝的小黑人的卡族在内,当无疑异。

(三)印度谭嗣同认为昆仑奴应指印度人:“友人邹沉帆撰西征记程,谓希玛纳雅山即昆仑,精确可信。希玛纳雅山在印度北,唐朝呼印度人为昆仑奴,亦一证也。”

(四)中国西部昆仑原住民。近现代一些人干脆把“昆仑”当成是今地处中国西北的昆仑山,因此认为昆仑奴就是现今昆仑山的原住民,从西域通过西北丝绸贸易被带入中国。在这些学者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昆仑奴是从非洲东北部由阿拉伯商人带着经由印度辗转进入中国境内或从海路直接进入中国南方。原因一般有下两点:其一,昆仑奴最大的特征就是肤色黝黑,因而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非洲人。其二当时的阿拉伯商人也常常川行于非洲与亚洲之间进入中国做生意,而中国的史籍中也确实有阿拉伯商人贩卖奴隶以及关于非洲黑人国的记载。例如《慧超往五天竺传·波斯国》有云波斯人常往狮子国(即锡兰)取宝物,又往昆仑国取金。所言昆仑国皆为非洲黑人之地,因为非洲所产黄金自古以来就已闻名于世界。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昆仑层期国”条云:“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物而擒之,卖为蕃奴。"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亦云:“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常有大鹏飞,蔽日移晷。有骆驼,大鹏遇则吞之。”

据现代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外海昆仑岛(今))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而古人发音不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混沌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词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乎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

另有少部分来自非洲的昆仑奴,应该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

称呼由来

昆仑奴的称呼由来,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汉唐延续下来,又以唐朝征服少数民族最多,仅从文字记载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隶了。又仅就外形称昆仑奴,为何不称黑奴?看唐阎立本所绘职供图,跟随满脸络腮胡的亚利安人奴从,体型并不高大,赤身遮体的装扮虽与昆仑奴接近,却与昆仑两字无关,唯一奇特之处,就是颅顶呈双峰状,这在一些佛教地狱图画和鬼卒塑像中的罗刹相似,是否附会之作也不可考,若强附为这就是昆仑奴的解释,又不伦不类。一般绘画难免有夸张强调的技巧,却不能说成昆仑奴的特征,果若与类似发音强加在昆仑两字的解释,谬误如出一辙,都犯了相同的错。

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还有其他中南半岛的古国中,如婆利国也是‘拳’发,婆罗门教的盘盘国、真腊国等,“自神龙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期王所居城号婆罗提拔。国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

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越史记载真腊并古扶南国及林邑国,宋称为占腊。

--
探知百科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