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称为“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

地理位置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地貌特征

山海关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河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山海之间相距7.5千米。边墙纵贯南北,关城紧扼隘口,且东有欢喜岭,为一道天然屏障,西有石河,为一条自然壕堑,将燕山和渤海之间的狭窄陆地布置成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建筑群体。

机构设置

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创设于明洪武年间,元代为迁民镇千户所之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所设卫,十五年筑城为关。”初山海卫辖左、中、右、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山海共十千户所,后调左、中二所于辽东,领八所,属永平府。据嘉靖《山海关志》载,山海卫当时的疆域范围,“东三十里至辽广宁前屯卫中前所,南十里至海,北八十里至义院口关,西九十里至抚宁县,此延袤之大端也。”有明一代,山海关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关隘,该地区以卫所之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体制。尤其到明后期,面对关外蒙古和女真势力的威胁,其军事职能进一步强化,同时被纳入九边军镇体系,管理体制也更为复杂。

明清交替之后,清政府对明代的卫所军政系统进行改革,逐步裁撤卫所,将相关事务归并地方州县管理,而原属卫所之屯田和人员也渐次“民化”,纳入州县体制。就山海卫而言,随着长城之外满蒙地区为清王朝所直接控制,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功能明显弱化。顺治康熙年间,原属山海卫之武将和兵丁被大量裁撤,屯田数额也骤减。与此同时,作为辽蓟交通要道,该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迅速发展。乾隆二年(1737年),清朝终于正式撤销山海卫,在该地设置临榆县。“临榆县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东至关外红墙、宁远州界十里。西至深河、抚宁县界六十里。南至海十里。北至义院口边七十里。自义院口至羊山岭、蒙古界一百五十里。”临榆县建置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相比明时期山海卫辖境,清代临榆县东西略有所内缩,但北部则不再以长城为限,而是扩展到长城以北地区。从明山海卫到清临榆县,山海关地区从边镇险要之区转而成为内省府县之地,山海关也成为内地关口,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消失,主要承担的是社会和经济功能。伴随着这一地区管理体制、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等方面的的变动,包括建筑、聚落、人文等在内的地方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建筑形制

在总体布局上,山海关充分展示了“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长城军防体系格局,即以边墙为主线,山海关关城为中心,在从老龙头到九门口的防线上,不但设有10处关隘、7座卫城、37座敌台、14座烽火台、14座墩台等防御设施,还在关东外围设有卫、所、堡城,严格按照长城军事布防“镇城—路城—关城(隘口)—堡城—敌台—烽火台”的格局布置。

作为军事防御中心,山海关关城平面呈四方形,现城高14米,墙厚10米,周长约4600米,土筑外包城砖。整个城池与边墙相连,以城为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关城共设4座门。东门城楼名曰“镇东楼”,共两层,重檐歇山顶,四角戗脊饰以脊兽,楼内外均绘有明式彩画。西面下层红漆木质正门,上层装木质隔扇门,屋檐正中悬挂“天下第一关”巨幅匾额。其余三面分两层开有68个箭窗。西门城楼名“迎恩楼”,南门城楼名“望洋楼”,设在南城墙中间偏西,是关城的正门。望洋楼原为砖木结构箭楼,重檐双层三楹,面阔19.88米,进深10.28米,楼高约13.5米。北门城楼名“威远楼”,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后又毁于火灾。除了在关城东南、东北隅各建一角楼外,还在镇东楼南北两侧修建三座配楼,即“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临闾楼与牧营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与东罗城同期建成。两座建筑规模、式样完全相同,楼高约8.75米,单檐歇山顶,两层砖木结构。楼北、东、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

在关城四门外均筑有大小不一、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的瓮城。关城东南、西北、西南隅设3座水门与城外护城河相通。关城东西修建有罗城,南北修建有翼城,外围修建有稍城,前呼后应,左辅右弼,构成犄角,共同拱卫关城。

东罗城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其“环城为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置关门1座,敌楼、角楼各2座。关门上筑“服远楼”,面阔10米,进深5.85米,楼高9.45米,两层,重檐歇山顶。西罗城在关城西侧与关城西墙相连,因是关城后防,故城墙均为土筑。南翼城在关城1千米处,周长1.5千米,城南北各置一门。城内设右翼协领署,明代主要以存放粮草、武器、驻守士兵为主。城北1千米为北翼城,建筑形制与南翼城相仿,城内设左翼协领署。居于关城外东侧的稍城,名为威远城,南侧的稍城为宁海城。其中,宁海城是明末为加强海防而建的城堡,其东、南两墙均为长城主线,并由双边墙围护,占地1.6公顷,形状呈不规则梯形,设南北两门,城内为龙武营驻防。北门城楼三开间,歇山顶,高7.35米。南城门为一面阔11米、进深6.4米的箭楼,歇山顶,高5.88米。

与关城防御体系相协调的便是山海关高大结实的边墙。这里集海中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于一体,构筑成山、海、关的格局。

海中长城,即老龙头长城,位于山海关关城南5千米处。作为山海关长城之首,由入海石城、靖卤台、王受台、南海口关、澄海楼等部分组成。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中的部分,其北接靖卤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靖卤台修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实为敌台之始,在南海口尽头,屹立海水之中。靖卤台是座空心敌台,高10.55米,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基础高2.75米;中部高4.01米,内设3个券室,6个过券洞口连通各室,券室四周开有6个券窗;上部台中西侧建有出口铺房,即库房,用以储备军火弹药。台面四周是垛口,可用来瞭望敌情。南口海关是坐落在南海口的一座关隘,也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关口。关门所建城楼面阔12.88米,进深7.4米,高约7米。在南海口关北约20米处设置的澄海楼,是在原观海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其“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为两层重檐歇山瓦顶,木结构。

平原边墙,即关城长城和南北翼长城,它是山海关的中部区段,砌筑在山海夹峙的辽西走廊正中。山地边墙,主要指从角山长城北至九门口段长城。这段边墙大多借用悬崖峭壁随坡就势砌筑,形成了“深沟高垒”的局势。从老龙头向北,中经山海关关城,向东北直到号称“京东首关”的九门口。

作为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也是长城拱卫明王朝京城的第一道关隘,山海关结构严谨,功能明确,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互为犄角,一线逶迤”的空间格局,是长城军事防御系统设置的典范。

关隘、营寨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开篇叙曰:“地有崇山广川,爰定疆分治,丽物奠民,版籍由登也,首志地理;依高阻深,涉险利,守国之防也,次志关隘;关有戍役卒伍联焉,统帅之规斯立矣,志建置次三;约民纠徳,定志知方,政教攸赖矣,志官师次四;辨野则壤,赋税因之,军国有需矣,志田赋次五;表乡劝后,往君子之行不可泯也,志人物次六;酬功象贤,宜食报厥土也,志祠祀次七;选举登我誉髦,阐地灵,昭王化也,于是志选举终之。”很明显指出山海关地区作为边陲,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军事防御性质。

该志卷首收录两幅地图,《山海抵黄花镇总图》共二十八页,连接起来展现东起山海关东北的一片石关,西至黄花镇撞道口的山川、长城边墙、关隘、营堡、卫所、关城和驿站等长城防御设施,并在所标绘的各关营、堡寨、部分卫所方框符号内十分具体地标注出官军、马匹和军器的数量。《山海关城图》则绘出东抵广宁前屯卫中前所、西抵抚宁县的山海关城,关城南部临海,北部是山脉,显现出“山海大关”之景象。关城则具体绘出城墙和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内有山海卫、递运所、守备厅、察院、义仓、城隍庙等官署机构和场所,城外东有镇东庙,西有迁安马驿、急递铺和崇兴寺。

《山海抵黄花镇总图》共绘出大大小小长城关口一百二十余个,关营、堡寨一百三十余个,这些内容以及其上所载各关营、堡寨的官军、马匹和军器数量是《山海关志》文字资料没有记述的,所展现的地理范围远不止山海关地区,而是基本囊括隶属九边的蓟镇边墙防御设施和兵力驻扎情况,由此山海关地区在此是作为国家北部军事防御之地的一部分而存在。

城池、聚落、胜景

明清交替之后,战争结束,社会逐步走向安定,明时期的大量卫所逐步被撤并。根据康熙大清会典》记载,到康熙六年(1667年)直隶省共裁撤四十三卫、十五所,只留下十八卫、二所。虽然此时山海卫并未裁撤,甚至因为并入周边被裁撤卫所的部分地区,管理范围有所扩大,但是士兵数量却明显减少。据康熙《山海关志》所列数据,山海关内守备官兵数额从万历时期的二千六百六十五名锐减至康熙初年的三百名名,马骡、兵器数量更是从明嘉靖十三年以后的一千零三十六匹、八十万四千九百十件分别锐减至六十二匹、三万余件。兵额的锐减,当地人口数量也下降明显,万历末年有军丁一万三千七百余名,加上内占役几至万人及出差人丁三四千人,合计有两万五千人以上,到康熙五年,原额人丁加上出差人丁不足万人。所以山海关地区尽管此时卫制尚存,但实际已无“防山禁海”之功能,人口锐减,明时期的关营堡寨所在地呈现荒弊之态。对此,《山海关志》的编著者也不由感叹:“关门原非沃土,改革较昔尤凋弊矣。”

康熙八年《山海关志》中只有六幅舆图,其中前三幅分别展现山海关城的镇城、东罗城和西罗城,每幅图均以北为上,主要绘制出城墙、城门、城楼和城内的官署机构、寺庙等;后三幅则表现山海关长城、南北之地形和交通,图均以东为上,《镇城接南北边图》绘制出镇城、南北翼城以及镇城链接两翼城的长城和道路,《南边接海图》绘制出山海关延至南部海上的长城以及宁海城向北到孤山、天妃宫的道路,《北边接山图》则描绘出延至北部角山的长城以及通往北部山脊的道路。不同于嘉靖《山海关志》中表现军事防御性质的地图,这部志书没有绘制该地区地理范围或是反映营堡所在地理状况的舆图,6幅舆图只是较单纯展现山海关城作为城池所处地理位置、南至海北至山的交通路线以及城池内部的官署机构、寺庙等,不仅全然无战争之气息,而且关城内外标绘的场所不同于嘉靖《山海关志》的《山海关城图》主要绘制出官署机构,而是近一半是包括关帝庙、地藏寺、普济庵、东岳庙、城隍庙、三官庙、五圣庵、玉皇庙等在内的各类寺庙,展现出战后康熙初年山海关城趋于“民化”的社会景象。

之后到乾隆初年,随着社会的稳定,山海关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均逐步增加,与此同时,关内外商贸活动越来越活跃,经济活力明显提高。根据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山海卫出差人丁有七千六百三十六名,几近康熙五年的一倍。商贸活动方面,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考虑到“山海关往来贸易者颇多,应设官抽分,以佐军饷”,向当地差遣一名户部部员担任任收税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正式在山海关设立税关,并于次年订立税额“每年二万五千两”。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又增设金州、牛庄、九关台、清河、松岭子、横城等分税口,统交山海关监督。至于关城内,康熙年间,便有了位于东罗城、西罗城、南街、西街、北街的五处城内集市,每一集市每旬开两集,即在城内每日均有一集。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在“城集”的基础上出现了石门寨、驻操营、义院口、蔡各庄、海洋庄这五处“乡集”,前两处为每旬四集,后三处为每旬两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乾隆二年(1736年),清廷正式撤销山海卫,改设临榆县。临榆县“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东至关外红墙、宁远州界十里。西至深河、抚宁县界六十里。南至海十里。北至义院口边七十里。自义院口至羊山岭、蒙古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海十里。西南至戴家河、抚宁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条子边、蒙古界七十里。西北至码礤岭、抚宁县界七十里。”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原山海卫、抚宁县位于深河以东以及原山海卫长城以北至羊山岭的地区,大致北至长城以北,南邻渤海,西以深河与抚宁为界,东至山海关以东约七里之地,与宁远州为界。临榆县设立后,便取消了过去的屯田制度,“编社废屯,而比户连甲,遂与他邑等。”

主要建筑

关城

山海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山海关长城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关城城垣周长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东墙为长城主线,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墙外有护城河环卫。

城门

山海关城门有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城楼,实乃箭楼格式。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瓮城

山海关城四座城门的外部均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周长318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

瓮城西面墙长85米,北墙长83米,东墙长72米,南墙长77米,城高13米。瓮城墙上宽度,西为15米,东为9.7米。

东罗城

现存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东侧与东城墙相连,现存城墙为明万历年间(1584年)所建。有关东罗城的最早记录为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

万历十年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的张佳胤所撰写《山海关罗城记》,对修筑东罗城的缘由及始筑时间作了明确的叙述,按此记载,东罗城是在明中期北部防御局面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北方防线南移,山海关长城由明初的内边重镇,变成御敌外边的历史背景下,为确保山海关主城不受攻击,构成彼此呼应、重关锁隘的防御布局,时任山海路参将的王守道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开始修筑。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永平兵备道副使成逊会同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在王守道所筑夯土城墙由于战事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将外墙体下部垒石,上部包砖,对内墙体仅做局部补砌,到当年五月即竣工,形成东罗城的规模。东罗城墙体城砖大多印有“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万历十二年建昌车营造”、“万历十二年抚宁县造”等10种铭文,也印证了现存罗城城墙为万历十二年的修筑。

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统治策略由明王朝的军事防御改为政治拉拢、怀柔政策,用宗教和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对长城的修筑,致使长城的防御功能逐步淡化,山海关东罗城也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作为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道,信息和商品集散地而发挥作用,城墙维修基本停止。

现存东罗城东门即为关门上建服远楼,城门之外有一长方形瓮城护卫。另外两座城门,南门渤海门,北门为衮龙门之上的门楼早已坍毁,无可考察。东南、东北转角各设角台,上建敌楼。罗城设南北二水门,东北南三面护城河环卫。

西罗城

据《临榆县志》载:“西罗城,傅大城之西关外,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巡抚朱国栋请建,工未毕,通改革中止。门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时,即有拱宸楼,不知何年始建。

因土筑易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副将杨元改用砖石。”今“拱宸门”及西罗城均毁。

南北翼城

翼城分别距关城南、北二里,建筑形制相同。据《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为“明巡抚杨嗣昌建”。

今两座翼城皆毁,仅存残址。

其他建筑

在关城东南角旧有奎光楼,东北角旧有威远堂,东罗城南北两隅,筑有牧营楼,临闾楼。以上四楼早已毁掉。关城中心,还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钟鼓楼,此楼解放前就已破烂不堪,解放后因阻塞交通,于1952年拆除,后复建。

关城西门原亦有楼,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规模相同。亦有匾额题字“祥霭榑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书。因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于1953年拆毁。

关城南门楼的规模和东、西两门楼相同。匾额题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损严重。于1955年拆毁。

关城北门上有门楼,明朝天启六年(1627年)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员外郎邵可立、副将刘孔尹重建。建后城楼多次遭受火灾,故废弃未修。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高句丽,自临渝还。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渝关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

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关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在此激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在苏联红军配合下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所有这些战争,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城墙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

1958年,在山海关南门西260米的南城墙上,开21米宽的城墙豁口作为通道。

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墙体内修建互相连通防空洞,墙体现有砖砌洞口。

从1956年到1994年,先后修复了镇东楼至威远堂和镇东楼至靖边楼的城墙,修复了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城墙主要修复内容为:修复了靖边楼和镇东楼之间青砖内墙及镇东楼和威远堂之间的毛石内墙,修复了垛口墙和宇墙,修复了靖边楼和临闾楼之间外墙体,补墁靖边楼到镇东楼之间的城面。

为便于前往天下第一关,1980年在南门东正对一关路开35米的城墙豁口一处。

1987年为协调古城风貌,在豁口处修建券门洞四座,中间二座相同,洞高6.8米、宽6米,长16米;两边二座相同,洞高5.9米、宽5米、长16米。

1987年,包括山海关在内的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5年,山海关被列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

2000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7年,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0月09日,山海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通报批评,取消5A级资质。

2018年11月21日,山海关景区成功复牌为5A级景区。

文物保护

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于动。

2004年对南门西门城台进行了修缮加固。并修复望洋楼。

2005年,完成了南城台东侧70米城墙马道及西侧20米城墙,西城台南北两侧70米城墙马道维修,修复内城墙、马道、城面和垛口墙,并对墙体进行了初步加固。

2006年4月,河北省动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2008年,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全面完工。

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9年,历经6年的修复,投资近20亿元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完工,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恢复了明清风貌的古城明清文化商业街已正式向游人开放。

2012年4月18日,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关城镇东楼屋面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2]4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2014年06月0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保护维修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385号),同意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修缮工程立项。

2014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159号),原则同意所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长城认定编码:北水关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7、北水关长城第2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8、角山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9)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

2016年12月,河北省省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自2017年2月1日施行。

逸闻轶事

巨匾之谜

“天下第一关”巨匾约6米长,1.5米宽,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

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此外,还有清代山海关人余一元及谭从简所书的两种传说。但这两说均不足信,因为早在明代中叶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确记载山海关上已有“天下第一关”之巨匾。因此,余、谭二人即便题过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写罢了。那么,真正为现存巨匾题字者,又该是谁呢?有待后人研究。

--
探知百科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又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