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行政区划(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东汉行政区划

东汉行政区划,是汉朝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汉光武帝时期确定区划,基本沿用西汉郡国并行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东汉行政区划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并将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简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继新莽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州郡县三级区划建制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后期正式成型。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管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部

司隶校尉部(治雒阳)、徐州刺史部(治邳县)、青州刺史部(治临淄)、豫州刺史部(治谯县)、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幽州刺史部(治蓟县)、兖州刺史部(治昌邑)、凉州刺史部(治姑臧)、益州刺史部(治雒县)、荆州刺史部(治汉寿)、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和交州刺史部(治龙编)。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又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至东汉灭亡,全国有十四州。

疆域

新莽末年的疆域大幅度缩水。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哀牢内附东汉中央政府。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曹操因中原人口锐减,故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不过将盘踞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分派汉人司马监督每部匈奴,直属中原王朝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官制

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东汉前中期州刺史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了镇压各地黄巾军馀部及其它叛乱力量,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州牧与刺史因此成为东汉晚期第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权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晋升州牧。

郡、王国是东汉的一级行政区,郡的最高长官称太守、郡守,直接掌管一郡政务,由中央任命,秩二千石,辅官谓郡丞;如该郡有戍边防卫义务的,辅官称长史。王国一般是皇子的封邑,其最高长官称相,级别同太守,代替藩王管理国内事务,但是仍然由中央直接任命,从实质上避免诸王掌握地方政权重蹈西汉七国之乱的覆辙。属国许多是外民族聚居地,甚至只是名义上臣服,基本不受中央朝廷直接管束,只设一名都尉,比二千石。

县是郡、国以下的第二级行政区,大县的长官称县令,秩一千石;小县的长官称县长,秩三百至四百石。县侯的封地侯国的长官也称相,品级同县令、县长。

县以下设乡,长官有秩,领朝廷最低品秩百石。乡以下设亭,长官为亭长。亭以下设里,长官里魁,其下更有什长、伍长。

郡国

郡国并行制是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王国、属国同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王国承西汉之制,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相之地位同郡太守。诸侯王不治民,唯衣食税租而已。属国初置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是边郡管辖下的一种特殊行政区,专为安置少数民族而设。至东汉安帝时,遂以属国与郡平级的政区,谓为“治民比郡”,由某些边郡分离远县置之,领域比郡为小,冠以本郡名,如蜀郡属国乃分蜀郡西部四县而置。属国辖境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长官为都尉。

演化

东汉郡国的设置比较稳定,郡国的名目和领域的变动幅度较小。《续汉书·郡国志》所载一百零五个郡国可作为东汉一代行政区划的代表。此一百零五个郡国乃从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一百零三个郡国发展、演化而来。

公元37年(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并省西汉王国十:以广平属巨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广陵,淄川、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

公元69年(明帝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哀牢内属,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公元84年(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国三县置任城国。

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分乐成(本西汉之信都)、涿郡、勃海复置河间国,永元八年复置广阳郡。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辽东属国。

公元129年(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置吴郡。

综上所述,由西汉一百零三郡国省十,置十二,成为一百零五个。

史料记载

河南尹下本注曰:“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据此,一般认为一百零五郡国是公元140年(顺帝永和五年)的行政区划。但是一百零五郡国中未有阜陵国,而该王国基本上与东汉王朝相终始,唯于冲帝、质帝之交暂绝,清代学者钱大昕因此以为《郡国志》乃据冲、质之交的簿籍而作。两种见解不一,迄无定论。桓、灵以后,郡国又稍有增置,名称亦有更改。据《后汉书》载,桓、灵二朝共增三郡: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复置阜陵国,公元158年(延熹元年)分中山置博陵郡,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另有南安郡,据《晋书·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志》载,亦灵帝时分汉阳置,《郡国志》刘昭注引《秦州记》则云置于公元188年(灵帝中平五年)。

州牧

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刺史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公元4年(元始四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

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

  1. 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
  2. 废朔方,归入并州;
  3. 改交趾为交州。

公元184年(灵帝中平元年)爆发黄巾起义,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于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

  1. 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或国统县的二级制,直到东汉末大致如此。所以,更确切地说,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
  2. 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
  3. 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地方建制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

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

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

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

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

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

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具体区划

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陵、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翊】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云阳、祋祤[duìyǔ]、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郃阳、夏阳、衙县、粟邑。

【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20县:安邑、闻喜、猗氏[yī]、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泽、东垣、解县。

【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濦强[yīn]、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9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薄县。

【沛国】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萧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酂县、谯县、郸县、铚县[zhì]、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阳、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干、聊城、博平。

【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7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平陆、宁阳。

【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9县:平原、高唐、般、鬲、祝阿、乐陵、湿阴、安德、厌次。

【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0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乐安国】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国】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3县:黄县、牟平、惤国[jiān]、曲成、掖、当利、东牟、昌阳、卢乡、长广、黔陬、葛卢、不其。

徐州刺史部

【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海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7县:下邳、徐县、僮、睢陵、下相、淮阴、淮浦、盱台、高山、潘旌、淮陵、取虑、东成、曲阳、司吾、良成、夏丘、

【广陵郡】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1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凌县、东阳、射阳、盐渎、舆、堂邑、海西。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鄃县[shū]、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治廮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廮陶、杨氏、鄡(qiāo)县、下曲阳、南䜌[luán]、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平、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国】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3县:元氏、高邑、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栾城、九门、灵寿、蒲吾、井陉、真定、上艾。

【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荆州刺史部

【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

领37县:宛县、冠军、叶县、新野、章陵、西鄂、雉县、鲁阳、犨县、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县、育阳、涅阳、阴县、酂县、邓县、山都、郦国、穰县、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成都、襄乡、南乡、丹水、析县。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阳、轪国[dài]、鄳县[méng]、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邔国[qǐ]、中卢、襄阳、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13县:临湘、攸县、荼陵、安城、酃县、湘南、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县、醴陵、容陵。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迁陵、沅陵、辰阳、镡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昭阳、烝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桂阳郡】治郴县(今湖南郴州)。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阴山、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

扬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凤阳周圩西南)。

领14县: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

【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桂元西)。

领14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灊县[qián]、雩娄、阳泉、寥县。

【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领16县:宛陵、芜湖、春谷、溧阳、丹阳、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潜、泾县、陵阳、黟县、歙县。

【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

【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领14县: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县、鄞县、诸暨、剡县、乌伤、大末、章安、永宁、东冶。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领21县:南昌、余汗、鄱阳、鄡阳[qiāo]、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台湾岛当时称为夷洲。

益州刺史部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虒道[sī]、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鞞[bēi]、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犍为属国】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2县:朱提、汉阳。

【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

领14县: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蛉[líng]、卑水、三缝、会无、定莋[zuó]、阐县、苏示、大莋、莋秦、姑复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7县:滇池、俞元、胜休、律高、贲古、毋棳、建伶、谷昌、牧靡、味、昆泽、同濑、同劳、双柏、连然、梇栋、秦臧

【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刺史部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

领14县: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宣威、仓松、鹯阴[zhān]、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

领13县:冀县、望垣、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县、豲道、兰干、平襄、显亲、上邽、西县。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领8县: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三水、阴盘、彭阳、鹑觚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䜌[luán]、泥阳、弋居。

【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肃水清县平沟)。

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mén]、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治觻得[lù](今甘肃张掖临泽县)。

领8县:觻得[lù]、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靬[líqián]。

【酒泉郡】治福禄(今甘肃酒泉)。

领9县:福禄、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城河西)。

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张掖属国】治候官

领5县: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

【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领1县:居延

并州刺史部

【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

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陭氏[yī]、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

领16县: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县、盂县、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县、虑虒[sī]、阳邑。

【西河郡】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领13县:离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益兰、圜阴、蔺县、圜阳、广衍

【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镇)。

领10县:肤施、白土、漆垣、奢延、雕阴、桢林、定阳、高奴、龟兹、候官。

【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哈业附近)。

领10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

【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

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狋氏[quán]、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附近)。

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雊瞀[gòumào]、下洛、广宁、宁县。

【涿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

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领9县:渔阳、犷平、虒奚[sī]、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区)。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治襄平(辽宁辽阳)。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6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治高句丽(今辽宁沈阳东陵附近)。

领6县:高句丽、上殷台、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南市区)。

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䛁邯[nán]、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浿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广州)。

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领11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富川、鄣平。

【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

领5县:合浦、高凉、临元、徐闻、朱崖。

【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城西南)。

领11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阿林

【交趾郡】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北宁)。

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䳒[yuán]、望海、西于、封谿[xī]、麊泠[mí líng]、苟屚[lòu]、羸𨻻[léi lóu]。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

领5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象林。

东汉时称今海南岛为朱崖洲。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

领县和县级单位有:

延城、尉黎、危须、交河城、务涂谷、欢泥、且末、精绝、宁弥、西城、子合、莎车、疏勒、温宿、赤谷城、贵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东汉时,在中国北部,即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西,由鲜卑、大幕、匈奴、坚昆、呼揭等少数民族居住。

在今辽宁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地区由夫余、挹娄、沃沮、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居住。

今青海、四川西部和西藏广大地区由唐旄、发羌、烧羌、白马羌、蝥(去虫加尼)牛羌、大牂等羌民族居住。马羌,麓牛羌、大烊等羌民族居住。

今新疆西北部由乌孙族居住。

边郡

基本介绍

边郡是东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东汉郡县多因袭西汉旧制,边郡没有大的增减,唯郡的治所和辖区稍异于西汉,但边郡领县则较西汉骤减一百多,系在光武时废去,以东北、北方、西北诸边郡省并为甚。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边郡领县不见减少。西南有哀牢内属,增设永昌郡。此外,有“属国别领比郡”之举,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治民比郡”,安置内附族众,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东北

东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乐浪、玄菟、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七边郡。是时高句丽强盛,取东沃沮地,公元30年(光武建武六年),遂罢乐浪东部都尉,弃单单大岭(今朝鲜北部大峰山脉、阿虎飞岭山脉)以东七县,乐浪郡境缩小。玄菟郡则内迁至今辽宁沈阳、抚顺一带,领县虽同西汉,但已非故地。安帝即位,以辽东郡之高显、候城、辽阳三县划属玄菟,又分辽东、辽西二郡地设立辽东属国,安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地位与郡等同。东北合有七郡一属国,受辖于幽州刺史部。边郡境外辽水以东为夫余、高句丽,辽水以西为乌桓、鲜卑。乌桓有内属的,布于缘边诸郡,“招来种人,给以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灵帝中平年间,诸边郡乌桓“各自称王”,至献帝初平中,蹋顿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众皆从其号令”,又与冀州牧袁绍结姻,势倾北州。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东北边郡遂安。乌桓族众随征伐,“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北方

北方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西河、北地等八边郡;代郡属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属凉州刺史部,其余六郡属并州刺史部。公元48年(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次年,北匈奴震怖,“却地千里”。二十六年春,令南单于入居云中;同年冬,徙居西河美稷县。此后,北方缘边八郡悉有匈奴屯聚,分部归属于右贤王和诸骨都侯、左南将军,总辖于南单于,有别郡县之外,“为郡县侦罗耳目”,守卫汉北方边境。章帝建初以后,又有北匈奴部众款五原、朔方、云中、北地诸郡塞下降汉,北方边郡广为匈奴散居,“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世受汉廷优遇。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为汉将窦宪所破,一部分西迁,残留族众为转迁漠北的鲜卑所并。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立国于匈奴故地,北方边郡屡受寇抄。檀石槐死后,鲜卑部众遂离散,边郡稍安。

西北

西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陇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八郡。公元74年(明帝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安帝又别置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藉以安置内迁的匈奴。此外,西汉益州刺史部范围的武都郡,东汉划属于凉州刺史部管辖,西北合为九边郡二属国。境内多羌、胡、匈奴各族。羌种繁杂,较著的有烧当、先零、钟羌、卑喃、牢姐、烧何、封养、吾良、当煎、滇零、零昌、当阗等,散居金城、陇西、安定、汉阳诸郡;武都郡有参狼羌;金城郡湟中地区有“月氏胡”;张掖郡有“义从胡”。诸羌“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因不堪东汉统治者的压迫,“群种蜂起”,纷纷反抗,边郡不宁,金城、陇西、安定诸郡都曾一度迁治。河西四郡二属国边地受北匈奴骚扰,自建武至于延光年间,玉门关、阳关曾数度关闭,“西域三绝三通”。

西南

西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犍为、牂牁、越巂、益州诸边郡。公元69年(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五十五万余口内属,以其地设哀牢、博南二县,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不韦、云南等六县,合为永昌郡。安帝时又以广汉郡北部都尉置广汉属国;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属国,犍为郡南部都尉置犍为属国;合为五郡三属国。灵帝时蜀郡属国改置为汉嘉郡;又于蜀郡北部都尉地设汶山郡。诸郡和属国境内民族众多,有氐、羌、夷、濮、僚等,史称“参差聚落”,“服叛难常”。

南方

南方边郡东汉因前制,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领县、辖区有异于西汉。日南郡南境原象林县地,顺帝永和后为林邑攻占,郡境较西汉内缩;九真郡西部,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较西汉扩展。公元170年(灵帝建宁三年),“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分属于郁林、合浦二郡。

--

趣站迷
热门词条
  • 酷刑

    酷刑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酷刑一词来……

  • 皇帝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

  • 太监

    太监

    太监,原指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

  • 宦官

    宦官

    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

Copyright © 48shi.com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